第87章
素色是今日的长安。
皇城大门开,盾阵立于朱雀大街两侧,面对着自发站在街道、坊市中的百姓。
他们的表情不苟言笑,右臂上均系着一条白麻条。
他们身前巨盾上的盘龙,也都被用白麻蒙住了眼睛。
百姓许是无法理解其中的政治隐喻,但他们看懂了举国同哀。
当发现有内侍前来维持秩序,站立在各个坊口的时候,百姓便不自觉的往皇城的方向看去。
唐制中,凶礼缓步。
丧礼的仪仗走得很慢,御驾更是控制在每六十息仅行十八步的规格中。
十二面黑银素幡呈雁翎阵展开,由禁军分三列持握。
乐阵紧随其后,执素漆埙、篪,步行奏《薤露》变调。
后再有一字排开队阵,高举九旒素旌,这便是象征天子代天致哀的告天旌节。
前序队列先行,而后便是御驾中枢。
皇帝仪仗队着素白绢袍居右,持玄玉镇圭在前引导,
皇后行位在后着月白深衣居左,捧内置牺牲毛发素银薤叶匣,(牺牲:祭祀的动物)
再有护卫持素裹障刀列阵,以九宫格队形拱卫。
从皇宫中被抬出的灵柩不少。
一抬是李显,二抬是丁义,三抬是李隆悌,四抬是武泽天。
而后的五六七八……等等,是李显的东宫妻、早丧子……
身份不同,哀荣不同,他们的灵柩大小、规格也不同。
但一视同仁的,是他们灵柩旁边的三十六道素帷,以及柩车四角的青铜厌胜铃。
灵柩的步频同样不快,每六十息二十七步,铃声配合着哀乐的节奏一步一响、一步一响,走远了声音依旧绕耳不散。
百姓跟在陌刀阵后,有序的往长安城外走着。
倒也不是他们生来就有什么秩序。
而是数以计千的禁军倒持陌刀,每九步以刀柄击地应节,其气势恢宏、军纪森严,让他们下意识的模仿、跟随。
这一路走的很漫长。
待到长安城外的那一把火烧起来的时候,已经临近晌午了。
自然也不是什么都烧的。
从皇宫抬出来的灵柩,除去太后武泽天的,都换了队伍、踩着吉时、走向了岔口。
火葬场的坑很大,里面有死人,当然也有活人。
只是他们好似发不出声音,又或者更确切的说,他们的声音淹没在鼓声、踏步声、乐声中,全然没了痕迹。
远远的,饶是李唯也只看到了冲天而起的浓烟。
刺鼻的气味被风带走,被设立的数道隔离带吸附,再熏着祭天时常见的香油味、香火味,尸骸燃烧时那股最可怖的味道,并没有波及到本就在上风口的人群。
李唯设立了与鼎大小相当的香炉。
在这香炉之中,先上了九柱香。
而后带领朝臣、百姓,行三拜九叩之礼。
国丧、祭天,国丧是为死在伪周的那些忠良,而祭天献上的是人牲。
百姓一时间琢磨不明白,而琢磨明白的朝臣、世家子也缄口不言。
皇帝完成了头香与头拜,一百零八声响炮,如震天雷一般相继爆鸣。
这一声声巨响,唤醒了有些人那一日长安夜的梦魇,
也让在忙于玄武门或缩在家中的朝臣们感受到了惊慌,
更让百姓们感受到了天子二字的威能。
而后卓娜上前,上九柱香,再拜。
李唯对卓娜的处处规制安排早已经是皇后的规格,无论是方才御驾的仪仗,又或者是如今身上这身依旧绣着翟纹的服饰,还是跟在她身后处处以侍奉礼仪恭谨对待的裴明,无一不昭示着卓娜的与众不同。
有心人都看明白了,也有些人揣着明白装糊涂。
但这,并不与今日的国丧、祭天相关。
而后是李旦、李老、其子嗣,依次上前上香,他们便不是九柱,而是六柱,百姓朝臣也只需跟着他们三拜一叩。
李唐宗室人丁稀薄,很快便到了诸位朝臣。
王富贵上前拿着名册,唱名的顺序也颇有讲究,
“天宁,大贺毕力格,上前敬香。”
“天宁,赫连孛,上前敬香。”
……
“河东,裴……”
……
“京兆,……”
唱名的同时,既有史官奋笔疾书,也有数名工匠当场便在石碑上刻字。
谁来、谁没来,日后一瞧便知。
而为什么没来?
你是不是不想祭奠在伪周暴政下死去的忠良,你是不是对大唐忠臣有意见,你是不是对大唐百姓有意见,你是不是对大唐皇帝有意见,好哇,你个叛国贼!
天下人考究起来,可就不管那么多了。
而真相到底是什么,只掌握在了李唯这个做捂嘴的黑手的人手里。
武周的常用手段,而今也该让他们自已感受感受了。
若是真得到了消息,世家怎么不会派人来呢。
可李唯早就把长安城封锁,并洗涮的干干净净,消息又哪里来的机会顺流而下呢。
背叛了大唐的贼寇,在李唯这里,不会有任何机会浑水摸鱼。
见清河崔氏某一房,江南侨姓某一支,尤其是琅琊王氏竟无一人在此时,如张柬之等已经对新帝李唯有了个基础认知的长安大臣们,也大抵能猜得出李唯后续预备做的事情。
咱们这位皇帝,他要做什么,从来都表现的明明白白,端看你敢不敢相信了。
国丧连续七日。
只是除去第一日的盛大开场,以及最后一日的完美落幕外,于规制李唯便无需再露面操劳。
忙的是那些需要为自已博一份名声的朝臣、小吏,忙的是那些希望在新帝新政中站稳脚跟的浮萍。
所以第二日,早已让人好等的朝会如期而至。
今日的朝会不同以往,它虽然不是大朝会既定的日子,其规模确实远比大朝会还要更甚之。
不为别的。
久久小说网